醫療器械注冊單元劃分概述——注冊單元劃分常見問題解答
從事醫療器械注冊的小伙伴們可能都為同一個問題苦惱過,那就是醫療器械注冊單元的劃分。企業所設計開發出的產品,其所包含的產品范圍,是否可通過一個注冊單元完成注冊,從而
來源:醫療器械注冊代辦 發布日期:2025-06-23 閱讀量:次
納米技術為醫療器械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創造出具有獨特性能的產品。這些納米材料憑借其超小尺寸、超大比表面積和高表面能,展現出與傳統材料截然不同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雖然這些特性為疾病診斷、治療和監測開辟了新途徑,但也引入了潛在的新風險。因此,科學、系統、規范地對應用納米材料的醫療器械進行風險評估,是確保其安全有效應用于臨床的關鍵環節,也是醫療器械注冊監管的核心要求。本文將依據國內相關法規和技術指導原則,詳細闡述這一評估過程的關鍵步驟。
對應用納米材料的醫療器械進行風險評估,必須嚴格遵循國內現行的醫療器械法規和技術標準。核心依據包括GB/T 16886.1《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 第1部分:風險管理過程中的評價與試驗》、YY/T 0316《醫療器械風險管理對醫療器械的應用》以及《醫療器械產品受益-風險評估注冊技術審查指導原則》等文件。評估的核心風險因素需要聚焦在幾個關鍵點上:納米材料從器械中釋放的可能性有多大?可能的暴露劑量是多少?納米材料通過什么途徑(如吸入、皮膚接觸、植入部位釋放、注射等)接觸人體?會接觸到人體的哪些部位?暴露會持續多長時間?在所有這些因素中,納米材料從醫療器械中釋放的可能性是整個風險評估中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如果納米材料無法從器械中釋放出來,其對人體產生系統性影響的風險將大大降低。
評估的第一步是判斷納米材料在醫療器械預期使用過程中是否有可能釋放出來,并進入人體。這通常需要在體外模擬最苛刻的臨床使用條件(例如最大使用強度、最長使用時間、模擬磨損老化等),進行專門的納米材料釋放實驗。實驗的目的是檢測是否有納米顆粒或納米結構從器械材料中脫落或溶出。如果實驗結果表明,在任何可預見的合理使用條件下,納米材料都不可能從器械中釋放,那么后續的風險評估可以主要關注該器械材料可能引起的局部反應(如接觸部位的炎癥、刺激或過敏反應),這些評價可以沿用GB/T 16886.1中規定的常規生物學試驗方法。如果實驗或分析表明納米材料存在釋放的可能性,或者釋放的可能性尚不確定,那么就需要對釋放出來的納米材料進行詳細的物理化學性質表征(如尺寸、形狀、表面電荷、化學成分、聚集/團聚狀態等),并必須進入下一階段的評估。釋放的可能性越大,釋放的速率越高,潛在的暴露風險通常也越高。
一旦確認納米材料可能釋放并進入人體,下一步就需要研究這些納米材料進入體內后的去向。這包括評估納米材料在體內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謝(Metabolism)和排泄/清除(Excretion/Elimination)過程,即ADME研究。納米材料由于其小尺寸和特殊表面性質,可能穿透生物屏障(如皮膚、粘膜、血腦屏障、胎盤屏障),被細胞攝取,并通過血液或淋巴系統分布到遠離接觸點的器官或組織(如淋巴結、脾臟、肝臟、骨髓,甚至神經系統)。需要特別關注納米材料是否會在某些組織或器官中長期滯留(存留),以及存留的時間長短。長期存留可能增加局部或全身毒性風險。研究這些過程對于確定潛在的靶器官(即納米材料可能蓄積并對之產生毒性的器官)至關重要。
在了解納米材料的體內分布后,需要深入評估其可能對人體產生的具體有害影響,即危害識別和表征。這階段的生物學評價除了遵循GB/T 16886系列標準對常規醫療器械的要求外,必須特別關注納米材料可能帶來的特殊毒性問題。需要重點考察的方面包括:細胞毒性(納米材料對細胞存活和功能的影響)、全身毒性(急性和亞慢性/慢性毒性)、致敏性、刺激或皮內反應、遺傳毒性(損傷DNA的潛力)、致癌性(長期暴露誘發癌癥的潛力)、對血液系統的影響、免疫毒性(對免疫系統功能的干擾或異常激活/抑制)、神經毒性(對神經系統的影響)等。評價方法可能包括改進的體外細胞實驗、動物實驗(選擇合適的暴露途徑和劑量)以及利用計算機模型進行預測。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納米材料的毒性不僅與其化學成分有關,更與其物理特性(如尺寸、形狀、表面積)和表面化學性質(如涂層、官能團)密切相關。大比表面積可能導致其生物活性(如促氧化、促炎或抗氧化活性)顯著高于同種化學成分的大尺寸材料。
在前三階段獲取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最終的整合性風險評估。需要將暴露水平(劑量)、暴露途徑、接觸部位、暴露時間與在第三階段識別和表征出的危害(毒性效應)聯系起來,分析在特定使用場景下危害實際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當毒性被證實由納米材料引起時,必須特別關注劑量-效應關系,并將觀察到的毒性反應與在靶器官中實際檢測到的納米材料水平進行比較,以更準確地量化風險。這個階段可以參照YY/T 0316的要求,將評估出的風險與不含納米材料的同類醫療器械進行比較。最終的決策點在于受益-風險評估:需要全面衡量該應用納米材料的醫療器械給患者帶來的預期健康受益(如更精準的診斷、更有效的治療、更小的創傷)是否足以超過經過上述系統評估所確認的潛在風險。監管機構(如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和申請人(如思途CRO代理注冊的企業)會根據產品的適用范圍,基于科學證據,做出風險是否可接受的判斷。產品上市后,持續收集真實世界的使用數據(如不良事件報告、臨床隨訪結果)對于驗證風險評估的準確性、識別新的風險或確認風險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至關重要,也是整個風險管理閉環的一部分。
站點聲明
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于作品發表后的30日內與本站聯系,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相關處理。
鄭州思途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醫療器械產品政策與法規規事務服務,提供產品注冊備案申報代理、臨床試驗、體系建立輔導、分類界定、申請創新辦理服務。
從事醫療器械注冊的小伙伴們可能都為同一個問題苦惱過,那就是醫療器械注冊單元的劃分。企業所設計開發出的產品,其所包含的產品范圍,是否可通過一個注冊單元完成注冊,從而
醫療器械的使用壽命是指醫療器械從規劃、設計、生產、銷售、安裝調試到使用、維修、維護檢測、報廢的全過程。而醫院使用的醫療器械的應用質量和安全管理在整個壽命過程中占重
隨著醫療器械出口的日益增長,根據市場的需求各醫療器械生產廠商需要符合國家和地區的質量體系法規越來越多,所以經常會碰到出處于不同法規或標準的一些比較容易混淆的概念及
剛接觸醫療器械CRO行業的小伙伴,在學習文件法規資料的同時,常看到一些英文類專業名詞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下面,一起看看常見的醫療器械臨床試驗專業術語......"
2019年5月31日,國家藥監局發布了《關于實施醫療器械注冊電子申報的公告(2019年第46號)》,從2019年6月24日正式實施電子申報,從11月1日起提交國家局的注冊資料都需要按照電子申報目錄
醫療器械注冊證是依照法定程序,對擬上市銷售、使用的醫療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進行評價,決定同意其銷售、使用后發放的證件,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統一制定。"
眾所周知,醫療器械分為三類,一類采用備案制,二三類采用注冊制管理,等級越高,管理越嚴格。一類醫療器械都是免臨床的,因此備案工作比較簡單不繁瑣。而二三類醫療器械除免臨床產品
臨床試驗得出正確的結論需要嚴謹的試驗設計,雙盲隨機平行對照臨床試驗仍是證據等級最高的原始研究。根據《醫療器械臨床試驗設計指導原則》(2018年第6號)(下稱《原則》),隨
根據《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50號),第三類醫療器械注冊時需要提交產品的檢測報告,并且注冊申請資料中的產品檢測報告應當由具有承檢資格的醫療器械檢驗機構出具
我們都知道,一個醫療器械產品想要上市銷售除了辦理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外,還需要辦理醫療器械注冊證,而三類醫療器械產品又屬于風險級別最高,管控級別也最嚴,那么三類醫療器械產品
行業資訊
知識分享
八年
醫療器械服務經驗
聯系思途,免費獲得專屬《落地解決方案》及報價
咨詢相關問題或咨詢報價,可以直接與我們聯系
思途CRO——醫療器械注冊臨床第三方平臺